Wednesday 1 August 2012

事业管理:薛莉

突然间大家都开始用微信。
一些饭局、下午茶的邀约开始通过这种手段沟通,我女兒也已经有了一个微信账户,每天问我甚麼时候回家。
與此同时,我也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微信成为商务沟通工具的日子不远了。
與其它社交工具相比,微信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很可能会支持视频沟通,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沟通可以随时进行,甚至在你去卫生间的时候也难以避免。
因为有了视频,你的一频一笑都必须“职业化”,而你周围的环境也必须合理,你甚至连“我在见一个客户”
借口都不可能再有。
出於兴趣玩一个东西,和为了某种利益玩一个东西,动力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对於兴趣即是利益的人来说,又多了个高效沟通手段,很可惜大部份职业人的兴趣点並不是利益,尤其是公司利益。
一旦社交工具开始商务化,受众的使用热情就开始减弱。然後另一种社交工具开始兴起,不久後又被商务化……这幾乎是社交工具生生不息的轮回。
沟通工具商务化
从98年开始用ICQ开始,我见证了ICQ、QQ、MSN的兴起和衰落。
基本上他们的衰落都跟商务化有关。
一旦有人利用这个平台谈工作,你就再没有兴趣利用它聊好玩的事了。
2000年我在网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位总监特别喜欢在ICQ上跟同事谈项目,後来同事都喜欢变成隐身。
当时QQ很聪明,还有“隐身登陆”的功能,否则窗口一弹出来马上就变隐身有点傻,像是藏猫猫时把屁股露在了外面一样。
不得不说,老外的发明一旦中国化後,总能演变出很多让中国人特别喜欢的功能来。
我並不排斥把沟通工具用於商务。
现在我的MSN基本是个商务工具,很多工作在上面完成,为公司省了不少电话费。
但比起把沟通工具商务化的做法,也许中国公司更应该重视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和主动性。
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拒绝把社交工具商务化。
有个在中国工作的荷兰人问我:为甚麼中国公司要打卡?那是因为公司假定若不打卡,员工就会迟到早退。
我敢保证,这间公司如果一旦不打卡,员工一定会迟到早退。
因为员工已经习惯了被动地假装“认真”工作。
而他们的个体需求从来没有被尊重过。
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给员工发200元奖金的效果,不如给每个人两张电影票,更不如让大家一起去唱钱柜。
这些调查的受众主要来自东莞工廠的工人。
对於白领来说,领导问一句:你介意我们用微信开会吗,也许比每年加8%的薪水更能留得住人。
只有在工作中被老闆体面对待的人,才会回到家裡主动用微信联系工作。
因为工作已成为他尊严與荣耀的一部份。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66389?tid=46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