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 September 2012

“成功之道” (系列1): 跳出框框 Karangkraf 成就非同凡响

Karangkraf第一秘诀: 和顾客保持良好关系。
作为本地最大的马来文出版商,Karangkraf可说是没有竞争对手。
这家出版商可称得上企业阶级,拥有全国最大的商业印刷机,旗下马来文报章飞速增长,成就傲人。
1978年以仅仅1000令吉的小资本起家,Karangkraf如今价值已超过2亿令吉。
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呢?
令人惊讶的,这个故事的开始,没有任何银行贷款的参与。
再来,这家由巫裔成立的公司,不管是在许可证、执照、贷款、补贴等均没有政府的援助。
今年1月,超过25万人参与Karangkraf大厦在莎阿南的开幕仪式,大部分是来自巴生谷一带,但也有许多是从哥打巴鲁、阿罗士打、新山等地前来。
这就是Karangkraf品牌在这个“马来心脏地”的影响力。
对于创办人兼集团总执行长的拿督胡沙慕丁来说,这个“心脏”指的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也代表着巫裔的象征和抱负。
胡沙慕丁的特别才能,就是融入到一项文化当中,这恰好是他出版社成功的秘密。
改变传统风格
过去四十多年,他公司所出版的书籍和杂志都能很快获得高需求的马来阅读民众抢购。
“过去的问题是很多读物非常沉闷,无法吸引读者兴趣。它们色彩不丰富,呈现方式相当低调。”
他认为,压抑已久的读者们需要更为实际且充满活力的读物,而Karangkraf就在这方面下了点功夫。
公司开始出版针对年轻读者的实际和杂志,内容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之后,胡沙慕丁再推出适合青年阅读的书籍和生活杂志。
Karangkraf可说是不按牌理出牌,别人不做的,他们偏偏选择出版,而且还是大肆宣传。
“最初的回响真让我们吃一惊。我们首个出版物《Mingguan Kanak-Kanak》,每周销量竟达15万份!你要知道,那时可是70年代!”
这个成就让公司上下相当惊喜,也受到很大鼓励继续鞭策自我。很快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出版社。
如今,Karangkraf旗下出版杂志达29本,以及各种类书籍。
该公司所推出的杂志,几乎符合每一类的马来语言市场需求,每月读者将近600万人。
出版业务一波三折
要如何解释Karangkraf是如何在这么多年来,一贯维持着它的成就?
我认为,这是因为胡沙慕丁能同时满足和创造需求,自我成就了需求的周期。
胡沙慕丁对上述说法却有所保留,他也曾有过无法在对的时机推出对的产品的经历。
Karangkraf很久以前就有出版日报的概念,在80年代,他推出集合流行、娱乐和政治的《Esklusif》小报,但最后因政府拒绝更新出版执照而被迫关门大吉。
不过,胡沙慕丁要证明自己还是能推出好的产品,5年前他再次推出了《Sinar Harian》。
那时候,他知道自己并不在政府的“A”名单中,但在2006年前首相敦阿都拉执政,他凭借着一股勇气和坚持,再次申请报纸出版执照。
“政府同意颁发执照的决定,真的让我们大感惊讶,我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和这如何发生,不过,我们真的非常感恩。”
注重读者交流
当然,这也少不了精确的营销策略。
对很多人来说,杂志纯粹是读物;不过,对胡沙慕丁这位商人而言,它们更是他与顾客联系的桥梁。
Karangkraf旗下每一本杂志,至少会在两个月内举办一次活动,如时装秀或写作比赛等,借此机会与读者和支持者见面与交流。
“这为出版商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赋予深厚的意义,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Karangkraf品牌的忠诚。”
虽然Karangkraf的出版物可满足所有年龄阶层,但对低于40岁的读者来说更有特别的共鸣,他们就是伴随着《Mingguan Kanak-Kanak》、《Bacaria》、《Remaja》、《Nona》和《Media Hiburan》成长的一辈。
无畏巨头们抗衡
公司在2007年正式推介《Sinar Harian》,与历史悠久的报纸巨头们抗衡。而此份报纸,也是他至今最得意的作品。
胡沙慕丁来自哥打巴鲁,他原本想要将此报纸定位成东海岸刊物,但最初的民众反应却让他开始质疑这个做法。
“销售量上升得非常快,不仅仅是吉兰丹和登嘉楼,大马半岛北部和中部的成绩也相当亮眼。”
《Sinar Harian》确实是一份与众不同的报纸,一天可卖超过16万份,且有8种供予各州属的不同版本,比如说吉兰丹会有自己的版本,就好像8份同样品牌的不同报纸。
7岁开始学生意
谈起做生意的经历,胡沙慕丁说,自己在7岁那年可就开始学经营生意了!
“我父亲在临近哥打巴鲁菜市场附近有一个摊位,专门卖报纸、书籍以及杂志,我也是从那时开始学习买卖的基本常识。”
父亲教导他,若以1令吉的价格出售产品,其中有90仙要支付给供应商,9仙用来营运,自己就只剩1仙的赚盈。
“所以,我不能随意花钱,这不是我能花的钱,而是做生意的钱。”
大学时,课本相当昂贵,许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负担,胡沙慕丁想到了影印的方式,将影印本卖给学生。
同时,他会以1令吉的价格买进一打铅笔,以每支10仙的价格出售,这样,每购买1令吉的铅笔,他就会赚进20仙。
“零售是学做生意的最好方式。
“首先,你要了解产品的优劣势,再来要学会与供应商交易。你也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偏好和习惯。最后,你要学会管理现金。
“这些都很难,不过,这也是训练的最好方式。”
经营业务无捷径
很多人会说,这样学做生意需要太长的时间,他却不认同这项说法。
胡沙慕丁称,学做生意无捷径。如果你是工程师,就应该到工程相关生意工作,弄脏手没关系,能学习他们营运的方式,才能找出自己的方向。
作为出版商,他花了10年来,每天都会到印刷厂,观察他们营运方式、所面对的问题、使用的机器种类、如何与顾客和供应商交流。
“然后,我开始了自身的印刷业务,取代他们,如今我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印刷厂。”
胡沙慕丁也说,自己从早期的华商学习到不少,他们勤奋节俭,每赚的1仙都是通过辛苦的劳动而取得的。
“不过,我不确定如今的华商是否也有同样的做法,大部分人却只想要快速赚钱。”
刻苦乃成功之道
许多人问胡沙慕丁,Karangkraf成功的秘诀,他会回答:“没有秘诀,没有捷径,你只能通过刻苦耐劳,方能取得成就。”
“我们花了一个世纪带动马来事业的发展,我们成功了吗?你看周围就可得到答案了。
“我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要通过捷径、最简单的路,取得最大的成就。”
他指出,若将30或40位年轻人带入一间教室,提供他们2至3天的课程,然后再给他们一人几千令吉创业,他保证,他们一定失败。
“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退后几步,用正确的做法,不能太贪心。”
积极贴近读者
询及他如何烘托销售量?他的答案是:游击战。
每个地区都有至少一位记者,大型或繁忙的地区甚至有2至3位记者。
“每位记者都会获得一辆国产灵鹿(Kancil)、黑莓手机(Blackberry)或其他类似种类手机、一架相机和一台笔记型电脑。”
超级本土化目前,该报在全国共有超过250位记者。
“我们和民众保持良好关系,我们报道社区发生的事情,也报道执政党和在野党的新闻。人们尊重我们这项做法。”
Karangkraf一直以“和顾客保持良好关系”,为最主要的宗旨。
“是的!我们不仅仅是本土,而且是超级本土化!”
至今,Karangkraf已在报纸业务上投资了8000万令吉,其中,5000万令吉购买设备,3000万令吉用作营运。
塔信心满满,这项业务将在2015年达到收支平衡。
那未来呢?
“我们要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当然,也会是最赚钱的报纸之一。”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73821?tid=67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