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1 September 2012

事业管理:“头衔” 让人膨胀•薛莉

2012-09-21 11:29
关于一档电视节目如何会走红,我听到过来自几个方面的声音:主持人说,别看我好像只是动动嘴皮子,很容易似的,你换个人来试试?
制片人说,那么大的投入,配的又是最强的幕后策划阵容,节目能不好看嘛?电视台里的人说,那可是黄金八点档,让谁上不红啊?
一个节目的走红绝对是投入与创意、主持人的功力与黄金时段以及宣传推广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但可惜的是,你永远无法像配制香水一样,得到每种元素所发挥效用的百分比。
拿走红的电视节目作例子:在这个节目走红的全部因素里,八点档的时段发挥的效用占百分之多少,编导的创意占百分之多少,主持人因素又占多少?没人知道。
或者,就算依稀知道个大概,也没人能精确地知道。
既然没有准确数字,就会造成一个现象的诞生:每个环节都会夸大自己的作用。
于是主持人会觉得自己是点亮这个节目的神,节目非爷不红,从而漫天要价;制片人会认为自己才是娱乐产业的梦工厂,老子让谁红,谁就红。
你不听话?老子换一个更便宜的,把你给顶替了。电视台也会盲目地认为时段才是一切,并把时段作为最重要的权力资源进行调配。
而实际的情况呢?偏门时段的节目也会红遍中国,比如当初首播的《武林外传》;冷门主持人也会创下收视奇迹,孟非主持《非诚勿扰》前,全国有几个人认识他?小制作也会成大热门。
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正成为电影业界人士的解剖案例,试图从中找出成功的规律。
这只能说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作用,只是这个作用没你想得那个大。
然而当事人可没那么理性。不管参与什么事,人都是倾向于夸大自己付出,而忽视别人的付出,这是人性的弱点所致。
外力顺手推舟
而名利当头的情况下,这种夸大又被冠以了几何级的倍数,更加耸人听闻。这就变成了人们嘴里的“自我膨胀”。
有些时候,这种“膨胀”不是自我造就的,而是在外力的顺手推舟下半推半就的。比如李开复的“微软资深副总裁”事件。
“学术打假专家”方舟子先生在微博上指出:“微软的20多名资深副总裁、集团副总裁相当于政治局成员,近百名公司副总裁相当于中央委员,李开复当时在微软的地位,是自然交互服务部副总裁,相当于中央委员之一,却让人以为他是政治局常委。
而唐骏的地位相当于一个贫困县的县长,却以国家副主席自居,并在退休时声称自己当了终身名誉主席。”
我相信,这中间的误解,李开复有一部分责任,采访过李开复的媒体、邀请过李开复的论坛组织者、出版过李开复书籍的出版商、投资过李开复的资本集团都有一部分责任。
这些利益共同体们当然希望李开复在微软的头衔和地位能够大规模膨胀,这样他们的利益、地位和影响力就会大规模膨胀嘛。
膨胀的短期后果肯定是泡沫型的暴利,终极后果则是泡泡吹爆后的打回原形。如果有人大红大紫后,突然有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了,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膨胀得已经完全面目全非了,以至于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觉得再与他合作是性价比最差的一种选择,于是弃之,另觅高人。
你还真以为离了你活不了?别作梦了。
其实不管李开复到底是微软的“中央委员”,还是微软的“政治局常委”,他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个十分杰出的人。
只是他和与他利益相关的人都希望他能够比“杰出”再杰出一点,从而能够比许多杰出的人更杰出,更有卖点。于是陷入到“膨胀”的陷阱中,被人性中贪婪弱点绊了一大跤。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78819?tid=46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